除了知识和技能,你更需要的是找到自己和加入社群 | 慢学校招新
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识和技能吗?
在大理的工作坊上,我认识了M。
M是一个进入了职场七八年的女生,目前的工作是新媒体运营。不过,她真正想从事的事业是写作。M想到,要成为一个写作者要克服许多挑战,例如:如何定位自己?如何获得关注?如何创造收入?……等等。这种种的问题让M感到困惑甚至焦虑。于是,她计划先提升自己,她打算接下来一年,认真上几门写作方面的课程,再系统阅读写作类的图书。
看起来很合理的策略。然而我告诉她,她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。
为什么?
因为M希望通过技能提升来接近她的理想,然而她最缺的恰恰不是技能。作为一名新媒体运营,她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能。她和一名初级作家的差距,远没有她想象那么大。至少,没有大到写不出文章的地步。
M忽略的,是对自己内在信念的觉察。
例如,M认为成为写作者的前提是受过专业训练,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,于是,她拼命地学习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
让我们来看看“五条人”乐队的故事。
五条人乐队的核心由两位来自广东海丰的小镇青年组成。他们没上过大学,没受过任何音乐的专业训练。十几岁时,他们听摇滚乐演唱会,喜欢上了音乐。但是他们没有钱去买昂贵的乐器、也没有“资格”去上专业的音乐院系。于是,他们先后跑到了广州,卖打口碟和盗版书,一边维生,一边用这样的方式完成自我的音乐教育。
2009年,他们的第一张专辑《县城记》就拿下了《南方周末》年度音乐大奖、第十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最佳民谣艺人奖等七项大奖。
《南方周末》颁奖词这样写道:「这张专辑舒展了原汁原味的乡野中国,在音乐日趋娱乐化的大背景下,它无异于『盛世中国』的音乐风景画,它所富含的原创性彰显了音乐的终极意义——吟咏脚下的土地与人。」
很快,第二张专辑《一些风景》出来,又获得了当年的华语传媒音乐大奖最佳乐队及最佳民谣艺人。接着是《广东姑娘》、《梦幻丽莎发廊》、《故事会》,这些专辑在豆瓣的评分平均超过8.0,音乐质量可想而知。
为什么没有钱、没有好器材、没有专业训练的五条人可以成为一支优秀的乐队?
最近《人物》的一篇专访:
「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太会使用工具。但五条人在做打口、摆地摊的时候就知道,人和人是不一样的,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,唱自己的歌。工具是次要的,表达是第一位的。而且这种表达的迫切、非表达不可的精神是艺术的。当你被迫加入一场自卫、打斗,你只能抄起一个东西,你会拿最熟悉的(东西)。五条人就拿起了方言,拿起了破吉他,拿起了不是很专业的、不是很豪华的、不太准的手风琴。」
“工具是次要的,表达是第一位的。”这可能就是所有艺术家、创造者在创造时所秉持的信念,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跳出工具、技能的限制,毫无畏惧地用自己的生命元气来描述这个社会。
而我们,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,而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元气。
于是,我们变成了一架追逐知识和技能的生存机器。
我想,这就是M,以及许许多多人的困惑、焦虑的来源。
我们真的需要一样的成功吗?
我们真的需要一样的成功吗?
然而这并不是我们的错。如果我们跳到三万英尺来俯瞰这个社会,你会发现,这恰恰是这个社会鼓励我们成为的样子。
这个社会乐于把收入和资产定义为成功,并乐于宣传成功者的光鲜和靓丽。
我们的教育也鼓励人们学习更多成功者的“思维方式”,鼓励人们更“快速”地成功。
最近流行一个词“内卷”。什么是内卷?内卷就是内部竞争。
例如:中小学生上补习班就是一种内卷。你不上,别家的孩子就会在考试上超过你。每个人都上的话,又没有任何效果。
又如: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,因此考研/保研竞争更加激烈,也是一种内卷.
在最近一篇专访中,人类学家项飙这样描述“中国式”内卷: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。
“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,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生活和资源分配方式。……大家认准一个目标,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活着。如果你在职场不高兴,你去干点别的,开个面馆不行吗?不可以,大家一定要挤在一个道上。 在目标上的高度单一,价值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,然后竞争方式也是高度单一,比如说都要考试,然后奖惩方式也是高度单一的,奖金或者怎么样。”
这不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写照吗?
王烁说,内卷是凡人版军备竞赛。
我说,内卷就是社会这架大机器把你卷进去,成为它的一颗螺丝钉的过程。
突围策略:找自己和进社群
如何突围?两个策略:找自己、进社群。
所谓找到自己,简单来说,就是能够清晰地回答这三个人生大问题:
1. 我从哪里来?
2. 我是谁?
3. 我要去哪里?
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个人经验和信念的。我过往有什么样的经历和环境?这些经历和环境让我对世界和他人有什么样的假设?这些假设如何决定了我的选择、并造成了我的痛苦?
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个人特质的。我拥有什么样的个性?我看重什么?我擅长什么?我热爱什么?
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个人的未来图景的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?我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?
想清楚这三个问题,你的人生便有了根基。
然而,靠自己去回答这些问题是困难的。
一个是认知上的困难。看见别人容易,看见自己难。因此我们需要来自他人的经验和真诚的反馈,让他人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自己。
第二个是行动的困难。一个孤独的行动者是很难应对环境挤压的,你需要与人结盟:加入社群,和同频的人一起,共同学习、共同创造、共同成长。
我们需要走上一条不同的路。
看看我们的世界,它鼓励我们成为这样一棵大树,枝繁叶茂,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“成功”或者“学霸”,光鲜亮丽。
于是,每个人都希望长得一模一样,每个人都希望收集更多的叶子让自己看起来更“茂盛”,或者换一副骨架让自己看起来更“强壮”。
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,每一个知识付费平台都鼓励你学习更多的知识、技能和思维技巧。
但这样的“成长”是无法持续的。因为,这棵树没有根和土壤。
没有根,带来的是无根感、漂浮感。
没有土壤,带来的是孤独感、无力感。
于是,每个人都很努力,却又越来越焦虑。
作为一个个体,我们渴望成为一棵完整的树,同时,我们也渴望我们的生命能够连接到土壤。
找到了自己,生命便有了根。
找到了社群,人生便有了土壤。
慢学校:创造由内而外的改变
于是,我们创造了慢学校。
慢学校,是一个面向终身学习者的个性化成长社群。
慢学校强调两个学习理念:
1. 由内而外的改变。先找到自己,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了解和学习的重要事物,再进行思维框架的搭建和知识的学习。
2. 社群的支持。在一个友善而开放的社群中,人可以得到更全面和更深刻的成长。
在慢学校,学习者可以像大树那样完整地生长,深深地扎下根去,从周围的土壤中获取养分,然后,开枝、散叶。对应的,慢学校为学习者设计了四个成长模块:
在找自己模块中,学习者将围绕“人生大问题”进行持续对话,通过持续的个人反思和同伴反馈,来不断地澄清自己的信念、挑战和期望等方方面面,建立更清晰的自我认知。
在搭框架模块中,学习者将建立自己的“行知系统”:通过学习创造更好的行动,通过行动构建系统的知识,如此循环往复。慢学校提供了赋能课程来帮助成员搭建这个行知系统,并通过每月一次的社群复盘会来让成员持续实践,取得进步。
在创知识模块中,学习者的学习是开放,他可以通过任何渠道和平台来获取知识。同时,慢学校也从人生维度梳理了一系列人生重要事物(如爱、关系、勇气、好奇、创造、专注等),并通过慢学校咖啡馆活动来帮助学习者了解和思考这些重要事物。
最后,慢学校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开放对话的社群空间。在这里,你可以找到同频的伙伴,和他们结成个性化的学习小社群,并在慢学校工具的支持下开展自主的深度学习。
我对慢学校对话的感知,慢学校的对话设计中有一个小约定,在这个约定的引导下,对话的场域让双方放松、全然的进入各自的世界,与自己联结,与对方联结,如其所是的表达在对话者之间发生。有时分享者自己都无法说清自己被什么纠缠其中时,接收者全身心投入的倾听,把看到,听到,感知到的情绪、需要和感受反馈给分享者,隐藏在分享者话语里的东西逐渐清晰起来,或者因为被看到、被感知、被温暖到而放下纠缠,有了力量。在这样的对话中,因封闭而变硬的生命被一点点软化,激活。
——都儿,慢学校同学
加入慢学校
慢学校2020年四期正在招募新成员。现在加入慢学校,你将可参与以下社群活动:
01.
慢学校咖啡馆
在每周一次的社群活动“慢学校咖啡馆”中,你将学习到一个人生重要事物的知识模型(如勇气、自我、专注、职业等),并和伙伴一起展开深度对话。
02.
社群月度复盘会
在每月一次的社群月度复盘会中,你将通过总结进步、对话挑战和想象未来等活动,来完成对个人学习的梳理,并获得社群成员的反馈和支持。
03.
陪伴式学习之旅
我们为社群成员提供了四个陪伴式学习之旅(每个为期4-6周),每个学习之旅聚焦与解决终身学习的一个核心问题:
1. 自我之旅:如何探索个人的信念、优势和期望?
2. 行动之旅: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自己想要的改变?
3. 知识之旅: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系统?
4. 未来之旅:如何设计自己的未来?
04.
小社群孵化器
对于有志于进行个性化深度社群学习的成员,我们提供了陪伴式社群孵化服务。通过一系列的的任务和反馈,你可以一步步地建立起一个自主运转的深度学习小社群。成功孵化的学员,还可享受免除下一年社群年费的激励。
上述服务的市场价值超过12000元,为鼓励更多学习者实践终身学习,我们将慢学校年费设定在 2999元。报名成功者,可额外获得两个月的社群成员资格(从2020年10月30日至2021年12月31日)。
现在,就扫描下方二维码,和我们的苏苏老师联系吧。
点在看,让更多看见。